满目疮痍的“格林童话”
“人回来了,魂还留在草原”。放归之后的一年,李微漪都在写作《重返狼群》。
她的烟瘾就是在那个时候有的,坐下来就烟不离手,“以前我从不在格林面前抽烟,它讨厌烟味,会皱着鼻子龇着牙对你吼”。
要不要回草原?他们一直犹豫不定。直到某天网友留言看见格林遭遇偷猎。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他们连夜驱车赶往草原,却发现那是一匹与格林相似的灰狼。救下它后,李微漪决定出发,去找格林。
分别近两年了。这次他们做足了准备,卖了房子,换了最新的摄像装备,带着无人机、隐蔽摄像头,装了一整车行李回到若尔盖,指望这些“高科技”能帮他们快速找到狼群的踪迹。但迎接他们的,已不是印象中的那片草原。
融雪之后,若尔盖的疮痍显露无遗。那片常与格林玩耍的湿地草坡,已被黄沙掩埋,抓鱼的湖泊也几近干涸;与格林分别的那道山梁,竟新修了观景平台;一条未经审批的公路直驱入湿地核心区,草原被撕裂出一道道伤口。
春夏之交,盗猎者越发猖獗,随处布满陷阱,掏狼窝。好几次短兵相接,李微漪机智地搬出当地牧民作幌才得以脱险。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他们在盗猎者手中救下了几只小狼,送回狼窝。“它们与格林小时候太像了!”《狼图腾》的作者姜戎一直为寻找格林出谋划策,他猜想,救下的小狼很可能就是格林的后代。
本以为找到了一丝希望,可随之而来的,是草原六十年一遇的暴雨。木屋被冲垮,摄影器材也被雨水浸泡。“那大概是最绝望的境地,折腾了七个月,突然间什么都没了。”
连续下了二十多天的雨,自那以后,小屋附近偶尔会出现动物的尸体,有时是旱獭,有时是野兔,频率不高,一两个月才有一次。“原以为是病死的小兽,我们没敢碰,直到几个月后在镜头里发现了狼的踪迹,才发现尸体上有牙齿的咬痕。”他们小心翼翼地等候,一个清晨,终于看到小狼叼了一只兔子,准备往草垛上扔,是她之前救下的那只小狼!再往远处看,一匹大狼远远地望着,她笃定那就是格林。
“守了十个多月,我想象过无数次格林再次扑进我怀里的场景。”但无论怎么呼唤,格林都没有再上前一步。“我张开手去迎它,没想到我一进,它就退,眼神里写着困惑、痛苦和纠结,看得我心里凉飕飕的。”僵持许久,终究还是远远地观望。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无法释怀。格林依然会叼来野羊野兔,悄悄地来,悄悄地走。“这证明它认出了我,为什么还是不肯靠近?”姜戎的猜测让她恍然,“看着自己的孩子被人类相继杀害,再也难以信任了吧?”
“我就想,不要再有什么奢求了。活着,只要它能活下去就好。”
草原变天了
重返草原,李微漪目睹了太多野生动物罹难,牧民劝她,在草原,生命就是这样优胜劣汰的。“放不下生死,你会垮掉。”雨灾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口蹄疫,草原的牧民长辈忧心忡忡,“草原有草原的法度,大灾一起,只会越来越坏,草原要变天了。”
是格林带着她融入这片草原,如今,这里已然成为李微漪的第二个家。他们渐渐觉得与城市格格不入。“某次进城,一辆车和我们并排等红灯,亦风热情地和司机打招呼,对方却一脸茫然,侧过头摇上了车窗。而在草原上,就算远远地路过,牧民们也会吆喝问好。”
她还搜集野生动物的生存痕迹,记录湿地退化的现状。若尔盖草原是黄河、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被称为“地球之肾”。“这些年过度放牧、盗猎垦伐,整个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都不再宜居。”李微漪随即写作了《重返狼群》的第二部,呼吁人们关注草原生态。
还想做点什么,于是把多年积累的素材制作成纪实电影,“所有镜头都是真实的,又比纪录片更有故事性”。本想找专业的制作团队,但“投资人看不到商业价值”,他们频频被拒;剪辑师也挑剔,认为“画面没对焦,构图也不好”。李微漪颇为不甘,“这是最真实的野外生活啊!等你调好光圈或打好灯,那个瞬间就过去了。”
仅靠二人之力,几度停滞不前,一步一步摸索,参考国内外有关狼的纪录片,最终剪成97 分钟的双语字幕电影。不久前,他们的作品获得了2016年“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自然类最佳亚洲制作奖。然而,她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无法拿到公映许可证,或者公映之后票房惨淡,“看完这个故事,人们能对心里根深蒂固的“恶狼”形象有些微的改观,对我来说,已经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