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美,就是允许有不完美。”
陈漫是中国当代艺术圈内年少成名的典范。北京胡同长大的女孩,学院派出身,受的是绘画、雕塑这些传统艺术的训练。画画课上讲究站位,她迟到了,就逮哪儿站哪儿——比起用功,陈漫更多仰赖天分。她做美术、做平面设计,做建筑,一身本领迫不及待要施展时,正迎上中国艺术走向国际视野的壮阔时代。端起相机的陈漫在时尚圈脱颖而出。大量修图、高度依赖技术,让她的早期作品生猛、惊艳,充满形式感和实验性。在国外,她被视作“中国当代视觉革命的先锋”,在国内,约她拍片的明星数不胜数——她大概是中国观察女明星最多、最仔细、最百无禁忌的人。她一边旋风似的工作,即便“每天推掉的活儿是接下来的两倍”,一边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节奏精准得像一只时钟。
某种程度上,陈漫寻找独特艺术语言的尝试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软肋。中国当代艺术家蔡国强曾说,“艺术语言是最重要的问题,现有内容会成为过去,新内容会来,最后艺术留下来的是艺术语言呈现的高度。”当问起自己的“艺术语言”为何时,陈漫依然给出了陈漫式的答案:“艺术语言啊,都是后天总结。我没总结过,我觉得照片自己去看就行,说半天都是废话。我不喜欢让我在照片底下写一段话去解释,这太烦了。”今年9月,陈漫会在北京太庙举办一场个展。除了现成的摄影作品,还会有她拍的公益微电影,以及从未曝光过的国画作品——她正朝着更综合的视觉艺术领域进发。
“你对新的门类有信心吗?”我问。
“无所谓吧。别人都觉得我是一摄影师,其他的做得好、做得不好,也就都那样了。”从始至终,她的语调都是淡淡的,透着真诚的不在乎。正如她无数次地搓头发,揉脸,好像在说,“素颜有什么了不起呢?”
Q&A
M.C.:你平时会观察自己素颜的脸吗?
陈漫:那肯定看啊。我现在照镜子没有以前次数多了。因为太忙了,没时间,我觉得女孩儿应该经常照镜子,照镜子是认识人的过程,可以看看自己最近状态怎么样。我一般都是管别人脸的,自己的脸也没太注意。
M.C.:从20岁到30岁,你自己变化大吗?
陈漫:变化有,也不算太大吧。我就属于肤色比较深的那种,小麦色。在国外比较受认可,在中国不一定。都说35岁之后,人一般会找到自己灵魂的样子,我挺认同。
M.C.:你拍过其他素颜的女明星吗?状态会有差别吗?
陈漫:分人。有的人就差别挺大的,有的人就不大。比如说范冰冰吧,她有点淡淡的黑眼圈,不化妆的话,我觉得她黑眼圈挺好看。她平时化妆就化得挺重的,所以一不化妆就显得对比更明显。像有的明星平时就不怎么化妆。
M.C.:真实是你拍摄所要追求的吗?
陈漫:我觉得真实的概念,大家比较有歧义,每个人心目中的真实都不一样。你说这人难看了就是真实吗?范冰冰在那抠鼻妞儿就是真实了,找一最难看的角度那就是真实了?我平时拍照,给人化完妆,找最好看的角度,最自然的光,那也是真实的她啊。我觉得每个人对真实的定义反映了这个人最本身的心理需求是什么。
M.C.:那你认为PS也是一种创作吗?
陈漫:PS是为了更像一个人。你心目中范冰冰是什么样,你心目中的赵薇是什么样,你知道吗?是为了更像她。
M.C.:更像?
陈漫:对,拍平面和拍动态不一样。拍平面,人的毛病会放大;拍视频,人的毛病会减少。比方你觉得你脸大,拍出来显得你的脸就更大;你脸上有斑,拍出来脸就显得更有斑。手机原来在设计时都带一点修图功能,就是为了让普通的人很开心嘛。你即使不用美图秀秀,手机本身自带的也有这样的功能。但相机就为了清楚,怎么清楚怎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