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前述2014 年冬奥的速度滑冰事件是发生在高山滑雪(Alpine skiing)或是游泳项目,结局也许会改写,KoenVerweij是有机会并列金牌的。举例来说,1984年,100米自由泳,美国选手Nancy Hogshead和Carrie Steinseifer便以55.92秒共享金牌(也是奥运泳史头一遭)。因为在奥运评判的规则里(这个规则是由第三方机构the federations of individual sports所订定的),对于高山滑雪与游泳这两个项目的终点计时要求就只在1/100秒,即使目前计时设备的准确度已能精进到1/1000秒亦然。所以规矩终究还是人订的,于是我们似乎不需要更疯狂的小数点位数了,但作为官方时计的品牌们依旧不罢手,为什么?
1964年奥地利lnnsbruck冬季奥运,欧米茄与浪琴同为官方计时,图为冰上曲棍球,日本队正在商讨战略。
Credit:Central Press, by getty images
1936年柏林奥运,工作人员正检视计时数据,当时已有终点摄像机和精准的计时器。
Credit:Past Pix, by getty images
“就拿F1赛车来比喻吧,为了让车体跑得更快,工程人员每年都想尽办法,但每台车就是四个轮胎一个引擎,不能再多,所以很多时候进步是决定在小处,而我们对奥运计时精准的追求也是如此。对精准无上限地追求很多时候不是为了精准而精准,而是用这个目地去带动整个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曾领导欧米茄奥运计时部门的Peter Hürzeler在一次采访中这么说到,这个部门在他70年代参与时只有14人,如今已是将近400人的团队(分别在瑞士与德国工作)。
2006年,欧米茄重新推出一系列以“Great Moments in Time”为题的广告,说明自身在22届奥运赛事中担任官方计时的角色。
想想1932年,30枚秒表就能为选手们记录赛果,精准度只是1/10秒,那时奥运计时绝大部分还在机械制表可以掌握的范畴里。不到百年而已,如今的量子计时器已经可以精准到百万分之一秒,而我们真的需要这百万分之一吗?其实不然,不过当选手不断地对自己的极限挑战,作为一位时间的记录者要做到就是超越,因为唯有跑在选手们的极限之前,你才有办法真正去为他们设想,为他们去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于是,不只是终点计时,包括在终点可以进行连续的定点摄影,包括终点线已经由敏感的光速电流取代了“线”,还有可以监测出抢跑的起跑装置,和传统发令枪的改良等都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拜科技所赐地迅速完备了起来(详细演进会在接下来细说)。
1936年柏林奥运,芬兰运动员Lehtinen正在冲破5000米赛事的终点线,而评审正试图精准地记录最终时间,当时还是名副其实的终点“线”。
Credit:Hulton Archive, by getty images
如今田径比赛终点线上是电子眼和终点摄影机相互配合使用
也许这百万分之一秒才是最大的赢家,而它背后所代表的,是一个已远远超过单纯制表范畴,并且延伸成为许多尖端研发产业合作的庞大运作,而所谓的“奥运官方时计”是任重而道远,它并非只是拿着秒表在终点线记录出数据如此而已。
还有精工
不只欧米茄和浪琴,Seiko 精工表也曾在1964 年东京及其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担纲官方时计,当它在1959 年被指定为东京奥运服务时,Seiko 在运动计时这块的发展其实很匮乏,所以几乎是从零开始,并且时间十分有限,品牌于是分成3 个部门全力以赴,而也许是由于当时奥运计时技术的经验累积,间接催生了后来1969年的石英机芯革命。
Seiko为1964年东京奥运担任官方计时任务所设计的计时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