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香港电影行业的“搅局者”
3年前,《维多利亚一号》上映后,再没人敢下结论说何超仪只是个玩票的富二代了。这部电影是由她投资一亿自组的一家名叫“825”的独立电影制作公司独资制作。最终,入围了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和最佳音响奖。
何超仪在香港电影圈的出现,被更多被商业电影边缘化但是极具才华的导演喜闻乐见,比如彭浩翔。她深厚的家庭背景以及比大制片公司更自我的投资眼光足以让她成为这个行业的搅局者。
《维多利亚1号》的剧本起初经由朋友推荐,何超仪看到后第一时间说:“我要投这个剧本。”这是一部风格cult,血腥,讲述香港楼市的现实主义题材——很多圈内人劝她不要接这个题材,没有商业性,不好卖。“拍摄决定是我一个人做的,很简单。”何超仪告诉《嘉人》。她喜欢这个题材,虽然她从未有过买不起房的困境,但“翻翻报纸,每天都是因为买不起楼自杀的新闻”。
长期以来,她厌恶香港电影圈子畏首畏尾的操作模式:一套成体系的商业模式,几个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被市场定义已经证明成功的剧本类型,运转如计算器一样,精准却缺乏个性。“他们都害怕碰到社会问题,那我觉得为什么不能讲出来?反正这个问题大家都有。”何超仪说。
拍摄前,导演彭浩翔将主人公设为男性。“你为什么不改成女性,我要演。”作为监制,何超仪强硬地行使了自己的权利。
整个电影的拍摄过程就像她独自面对的一场战争:跟投资人讨价还价,坚持使用自己喜欢的演员;在男人扎堆的电影圈,和大佬喝酒聊天,装出一个漂亮又玩得开的女监制形象;在电影宣传片中,她不但借出私人住宅和爱犬出镜,更动用家族的私家游艇仿效电影《泰坦尼克号》男女主角站在船头的场面。“我是真的不管了,因为这是我的第一部电影,一定要把电影公司的招牌擦亮,不计成本。”何超仪说。
拍摄结束的宣传期,她厚着脸皮打电话给一些与她的家族渊源颇深的香港名流。“这些都是我以前从来不会打的电话”何超仪说,“他们也不知道我有他的电话,我就打过去:‘喂,你好,我是何超仪。’好,那他肯定不能挂掉了。我接着说;‘我拍了一部新电影,希望你可以给我一点时间,推销一下。’在法国戛纳试映时,她穿着晚礼服,踩着高跟鞋,奔走在许多的party间。“这是我最害怕做的事情,我不善于推销自己。”她摇摇头,“但在欧洲,我是一个亚洲面孔,很多人都不认识,我必须得不厌其烦地过去说:‘你好,我是何超仪,我们拍了一部电影。’”
电影上映后,她每天焦灼地等待票房数据,最终,这部电影以持平的票房成绩和骄人的海外版权销售让她的电影公司拥有了拍摄下一部戏的资本。
何超仪投资电影的当下,正处在电影变革非常重要的时期:香港影人北上后,本土人才大量流失;中国内地的影视圈因为2012年年底《泰囧》的出现,宣布了大片时代的终结和类型片时代的来临。何超仪和她的独立电影公司,以特有的姿态和风格坚守着香港电影——正如她的个性:强硬,坚持,不易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