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直投入演戏,让想象力榨干表演;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白过。
今年,倪妮终于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忙碌”,拍电影《等风来》时,在尼泊尔连续拍了十二天大夜戏,其中六天是情绪戏,她处在崩溃的边缘,“我一直告诉自己,在崩溃的边缘才是最好的状态,什么都不用想了!”她用这种方法拉扯着,虽然在边缘,但从来不会“掉”下去。
这是倪妮的自制力,她有意找寻这些纠结的角色,《杀戒里的江月娥,把爱人变成仇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我想和你好好的》里的喵喵,活在感情的不安全感中,想好好爱又止不住地折腾;《等风来》里的程羽蒙在人生迷途中失去方向,终于发现能做的事情,也许就是静默地,等待风起……在角色的纠结里,倪妮找到丰富与充沛的情绪,她们像小说中的胜境,吸引她前去探看,不自觉和她一起经历离合与悲欢,最后的沉淀,便是成长。
与倪妮聊天,须从她平静的言辞中窥出更深的东西,表情很淡然,心态却很猛烈。她从来不是把欲望挂在脸上的姑娘,因为放在心里、不轻易拿来示人的,总是更珍贵也更持久的东西;她也从不否认自己力争上游的念想,“我庆幸自己处在这个阶段,而非一个‘老油条’。”不拍戏的日子她依然要求自己过得充实,她读书,看电影,以一个普通女孩的心态生活,“我相 信所有的能量来源于知识,知识让我自信,让我更平和,让我以简 单的眼光看待世界。当你通透了,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就像去年,她受到一些质疑——起点那么好,可怎么将近两年过去 了就拍了三部作品,是不是太懈怠了?可倪妮一点也不着急,“我 理解别人的想法,但依然想要保持自己的方式。正如佛教说人一 定不能出世,而是要入世,演员不能一直靠想象力来表演,她需要融入生活、亲 身去经历,让自己汲取能量,让精神世界变得丰富,而后才是表演,这才是正常的 状态,而非一直投入演戏,让想象力榨干表演。是,我不想让自己的生活白过。” 想明白了,她便不会被别人的声音乱了自己的阵脚,当然,内心的焦虑依然存在。 就像所有的艺术工作者除了知识和技术上的压力,依然也会在某些时刻自我怀 疑:我的天分够吗?我的生活经验足以支撑我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吗?“我也会 想,我的能力是不是就是如此,我的角色会不会大同小异,但人都有‘不服气’, 我想突破,但如何突破?只呆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永远突破不了,要出去看,用脚 走,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才会有灵感。”这样的危机意识从未离开过倪妮,也正因 此她一直在保持向外探寻的积极与勇气。如今她有了自己的工作室,虽然她目前 更多的精力还是在工作上,但这种方式显示了一种态度:她要决定她自己。